2012-01-19

十五年了的胡桃夾子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香港芭蕾舞團還是依舊上演富節日氣氛的《胡桃夾子》。這年是前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謝傑斐所編版本《胡桃夾子》的十五周年了。進場後,眼見場內有不少觀眾都是外籍人士,這也難怪。因為《胡桃夾子》的門票比其他節目來得昂貴。每年的十二月走進劇院看《胡桃夾子》,仿佛已成了一種迎接聖誕到來的儀式,一種低下階層參與不到的儀式。

這次是筆者近四年來第三次看港芭的《胡桃夾子》了。對比二年前,無疑港芭群舞的齊整性已有改善。在第一幕終結前,雪花仙子們的群幕,抬腿時已不如以往般高高低低,參差不齊。假若眾仙子的Grand Jeté(大跳)在落地是不是發出咯咯聲,則更能表達雪花仙子的輕柔。

至於筆者觀賞那場(12月24日晚場)的女主角嘉麗及糖梅仙子,由張思園所飾演,亦即這次宣傳海報上的那舞者。張思園在河南出生,2010年加入香港芭蕾舞團,是港芭中頗新的舞者。現在已是港芭的獨舞員。在第二幕糖梅仙子的獨舞中,能充份看到張思園技巧的掌握,幾乎每個動作也是到位的,多個單腳旋轉仍能把重心維持於中軸。然而,配上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張思園的舞蹈又未能和音樂契合,略有舞樂分離的感覺。
這次演出,應該是港芭難得香港舞蹈員與內地舞蹈員的數量不相伯仲的一次演出。這全賴多了一眾本地芭蕾舞學生飾演的舞會小童及老鼠。從這班小孩子,實在預料到十多年後的港芭,還是內地舞蹈員居多。一眾舞會男童在第一幕的演出,似走路交功課,態度敷衍馬虎,即廣東話常用的[he3],更莫說要他們表露出舞會應有的歡愉。筆者好奇這批學芭蕾舞的學童,有多少是真的喜歡舞蹈,又有多少只為日後升讀中小學能加多數分的入學分呢?

十五年來的十二月,還是上演謝傑斐版本的《胡桃夾子》會否已不合時宜呢?這版本與Petipa和Ivanov原來所編的版本,主要相異的都是在第二幕。第二幕是發生在王子的王國,理應尚有一眾王室的成員及大臣共賞舞蹈。但在謝的版本中,六斷間奏便只有娛賓的演出者,但卻沒有一位賓客在台上,使舞台顯得空蕩。筆者推想十五年前的港芭舞者的數量不及今天,故謝的版本除去了一眾賓客,但十五年後今天的港芭,難道還是沒有足夠的舞者嗎?

其實十五年來的十二月也是同一齣的《胡桃夾子》,港芭不怕會悶了觀眾嗎?何不參考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以《仙履奇緣》與《胡桃夾子》輪流作為聖誕舞碼呢?

馮顯峰

本文為香港舞蹈聯盟及IATC(HK)合辦的「看舞‧析舞‧論舞」舞評寫作進階計劃2011之習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