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5

三地舞者各顯特色


繼去年初第一屆的《中國舞蹈向前看》後,CCDC本年再度廣邀兩岸三地的獨立舞者或舞團,聚在上環文娛中心,讓本港觀眾淺窺華人地區的現代舞景況。

內地•具實驗性
內地的作品有七個,佔整夜節目中的一半。來自鄭州,由袁時和陳林所編的《醫生與病人》結構清晰﹕男醫生想控制女精神病人,而女病人卻一個彎腰、提腿,連番以靈巧的舞蹈動作,使醫生未能得逞。最後更製造出醫生反被控的意象。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正是法國哲學家傅柯在其《瘋癲與文明》中,以精神病院的例子中展示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傅柯認為這關係並非固定的,而是像一場遊戲。《醫生與病人》便利用了飾演病人的女舞者玩味的舞蹈,道破及逆轉這建構的權力關係。這類題裁在香港或其他地方發表,或許沒甚麼大不了。不過,袁和陳在一黨專政、中央集權的內地發表這作品,實在需要一份勇氣,與及藝術家的風骨。

另一個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還有北京趙航所編的《無命體》。其在場刊上的介紹為:「兩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在台上隨聲而動,形成即興效果。」看到這樣的介紹,本以為台上舞者,隨著台上的即興音樂,聞歌起舞。台燈亮起,只見兩位舞者站在台上,而不見音樂人。舞者一直靜止著,直至劇場內的某個角落,傳出觀眾的咳嗽聲,舞者動了一動。台下觀眾似乎找到了觀賞此作的玄機,於是劇場便傳出一陣又一陣的咳嗽聲。也許,這是多年來,最多觀眾患上重感冒的演出。隨著咳嗽聲、拍手聲、甚至叫喊聲,舞者在台上揮手、跌宕、俯身......直至台燈漸暗。一場即興演出就在觀眾的雀躍下完結。這類實驗性的作品在香港實在少見,也許是因為怕觀眾不受落,而影響到票房。其實當舞者能打破「第四面牆」,讓觀眾投入其中,那麼票房的的憂慮只不過是杞人憂天而已。

香港•活用多媒體
來自香港的兩個作品,均在他們的舞作中用上了錄像投映。在華人地區中,香港對資訊科技的運用似乎是最普遍的,(或者,亦是最依賴)。兩個作品中,筆者認為曹德寶的《我自己和我自己》,不論結構、肢體及錄像運用,也比《結界達人》來得精彩。曹德寶利用錄像和小型模型屋,道破了地產商在廣告的渲染,與及港人成為「房奴」的辛酸。而當中一段曹德寶以格鬥般的舞蹈,融入格鬥遊戲的錄像的情節,一方面反映港人與科技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亦呈現出「房奴」是如格鬥般對抗房貸。一場夫子自道,巧妙運用了肢體和錄像,說穿不少港人的心聲。

台灣•回歸身體
正如曹誠淵所言,台灣的舞者「對身體運用的成熟自信,和對形式掌控的能力」。已是第二次參加《中國舞蹈向前看》的林素蓮,在去年的《喃喃》從她重心轉移為主的動作,已見她現代舞技巧基礎的扎實。那時的林動作雖然扎實,情感也能流露,但就力量而言還是有點幼嫰及薄弱。今年林的《粉墨登場》的兩位舞者如雙生兒,截然的動作,合拍的默契。即使她們的動作時同時異,但二人卻由始至終如同一體。二合為一,使舞蹈所產生的力量,實難想像是兩位女舞者所釋放的。

與去年相比,筆者更滿意去年的《中國舞蹈向前看》。一方面是節目的豐富性,去年分了節目一和節目二,使香港觀眾能欣賞到更多的獨立創作人的演出。另一方面,中國是全世界第三或第四大的國家。這樣大的國家在版圖的不同區域自會有她們獨有的異域文化。猶記得去年有位來自銀川的舞者,從敦煌壁畫取得靈感,融畫入舞,為觀眾帶來異域風情的演出。
縱然筆者較滿意去年的《中國舞蹈向前看》,但曹辦這個平台,讓中港台三地的年輕舞者聚在一起,實在極具意義。因為不論在中港台,也缺乏平台讓年輕舞者發表他們的作品,像《中國舞蹈向前看》這類的平台,正正提供了一個發表作品的平台,亦是讓舞者得以改善和進步的機會。

馮顯峰

原刊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上評壇 (15/3/2012)

2012-03-14

走上了



自從月初的面試,不少同學和學長也問及面試的結果和消息。其實不少學長也收到一聲風聲,但又因為上週二眾老師才發現我非這個學期畢業,使風聲一直隱藏變數。今天,終於可以和各位分享這份喜悅。同時,亦想藉此文與多位師友致謝,並和有志報讀研究院的學弟妹的一種分享。

這次研究的題目是康德的美學。我和康德的緣份可說是一種偶然。因為文耀兄的關係,在轉系的同時便參加了康廷助教辦的康德讀書組,讀Critique of Pure Reason。就是這個偶然,便開始與康德的關係,那時也常自嘲與康德拍拖。甚至,有一個學期每周到港大兩次旁聽一門康德的課。接著的暑假,又參加了一勤助教辦的康德讀書組,讀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在康德的倫理學中,更覺與康德越來越投契。同一個暑假,因為和Janice的一次對話,正式思考藝術美感判斷是如何可能。這種判斷需要知識嗎?這便是我投考研究院題目的初型。
就這個問題,我自己認為「想像」和「回憶」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當過和恩賜及銘翰的討論,把自己對這兩概念的想法釐清,並將這定性為綜合活動;而在與關生提起這想法時,關生提到這兩在康德的理論中,也歸於從事綜合活動的「想像力」中 。這時才發覺,與康德已結上了不解之緣。
有了關心的問題,在攻讀原典時變得更有意思。除了想讀懂文本,還希望在其中找到與問題相關的理論資源。
因著對舞蹈的接觸,不斷累積美感經驗,審美判斷的機會。這些落於世界的實踐,使哲學問題不至於與生命割斷。同時,亦開展我另一個研究興趣:身體。這亦是我在柏林交流半年,除德語課外,修讀的唯一一科。
xxx
本年12月才畢業的我,理應是下一學年才報讀再下一學年的研究院。然而,當去年底得知能參與東大的學術會議時,不禁泛起今年便申請研究院,於是便發電郵向研究院查詢這是否可行。在學術圈打滾,分分秒秒都在與全世界的腦袋競賽,看誰先一步想到新點子。人家想了,還寫了論文時,便只能心中暗呼可惜。
當研究院的回覆是正面時,加上眾這屆歐陸的同窗,要麼轉投英美中哲,要麼不報研究院,心中便決定了試報這年的研究院。研究院報名的準備工夫,加上東京學術會議的論文,便促成了忙碌的1月。
xxx
準備研究計劃書的過程,實在要向Isaac及康廷致謝。首先是與康廷討論,並在他的引導當中,定下了研究計劃的題目。所謂萬事起頭難,定一個可行的題目,往往是最難的。決定報名後,便發了一個個訊息給相熟的學長:志強、一勤、康廷、Mentos、銘翰、Plato和Isaac,相借他們當年報考的計劃書作參考。實在感謝眾學長的無私,在了無頭緒時,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引路燈。Isaac學長雖然沒有借出他的引路燈,卻親身成為了我的引路人。由遠方柏林致電回港,親口教導計劃書是包括甚麼,過程中應如何準備。
接下來,便是進入康德第三批判的國度。對一個還在第一批判中探索的人而言,是何其艱難。要在一個月內寫出一份像樣的研究書,真的靈格風也幫不了忙。就這樣便開始了整個月遊走導讀、二手文獻和原典的生活。即使是和她外出約會,也要帶著這本或那本和康德有關的甚麼,二人行變三人行,也難怪她會呷一個死了二百多年的人的醋。忙碌和壓力,自會生出煩燥。這個月來真的有賴她的包容。
準備好研究訲劃書初稿的一晚,發了給Isaac。想不到偉大的Isaac看後,竟即時在沒有暖氣、寒冷的柏林與我通電,替我大修我的惡性歐化病句,和指出計劃書不完善、含糊未清的論點。有了他的意見,便開始了繼續修改計劃書的工作。
至於,想用那篇寫過的論文作Sample Paper時,才發覺原來這幾年來,我沒有一篇論文是寫專題寫康德的。極其量找,應該是用無神論的那篇論文,但Brian對這文的評價不高。若改,也頗大工程的。最後,決定用上學期法國哲學那論文。感謝Mentos對這文給了寶貴意見。依著他的意見再修改後,便把論文呈上了。
研究院的報名,當然還需要兩位老師的推薦。感謝劉創馥教授和關子尹教授作我的推薦人。這些年來,劉生也幫了我不少忙:柏林交流的推薦、書院獎學金的推薦信,還有在柏林半年時的關心。另外,當年是聽了關生的西哲一後決定轉系。而這些年來,也和他電郵聯絡,請教哲學問題,以至生命的困惑。
xxx
交了報名表後,到了東京學術會議小休五天,滿載而歸後,便要趕回一個月來課業上的落後。
等待是否有面試機會的過程,心情就總是七上八落。始終我的報名可能因為要延遲入讀,而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到了面試前三天,打了電話上哲學系,終於得知獲得面試的機會。
這三天,再一次多得康廷和Isaac,就我的計劃書作討論,讓我更清楚我的研究題目的重點和重要概念,使我有更充份的準備應付面試。Isaac更在面試前一天回來中大一趟,提點我面試前要作的準備。那兩個建議,可真是金石良言。
到了面試前的一夜,竟是異常的緊張。看多位師長取經。感謝亞超的一話。這夜和亞軒、CY、德成聊著聊著,互相鼓勵。那時的心情,恐怕只有我們四人共享。緊張的心情最後用BoA的Eat You Up平伏下來。決定以那MV內的狀態應付面試。
xxx
面試前的早上,出席了交流獎學金的分享會。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熱身。回到中大,捧著兩大本康德往馮景禧。其實曾有一刻想過帶在康德故鄉Kaliningard買的康德石刻,雅典買的亞氏和畢氏的頭像一振士氣。當然最後只帶了那在東京發表論文前的早上,在明治神宮求的「学業御守」。回到馮景禧四樓,上了天台聽著Eat You Up來了段即興,旨在把緊張都舞走。在資料室等候時,感謝亞軒、CY、德成、Man姐、藍眼和鹽叔的打氣。進入資料前,用上Chloe教的呼吸方法,將心神也靜下來。在資料室的三十分鐘,依著亞超那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回應了劉生、關生、王生及Lowry的提問,便無悔地步出資料室了。之後替亞軒打氣,直至傍晚,便往葵青欣賞舞蹈了。
xxx
面試過後便是漫長的等待。到了星期二,Jeff、王生、劉(國英)生原來沒看到我申請表上的畢業年期,以為我是這學期畢業。這使學長們收到的風聲也不能確定。終於,昨午Jeff來電告知劉(國英)生相約面談。課後與劉生的面談,劉生重申即使研究院準許,我的申請在系方而言是出了規。這次接受也將會是系方下不為例的一次。
xxx
終於,將會走上研究院之路,終於無負當年轉系時對父母的承諾。這些年也辛苦了家人為我擔憂。
若問為何決定走上研究之路,也許日本一行終於給了我一個答案。我樂於將腦中的一個又一個,因著生命而生的小念頭,發展成想法,更因能和同道中人進行智的交流而興奮,他們的提問、反駁亦是一種鼓舞,再幸能與他們因智而建立連結。

已故數學家陳省身做學問的格言:做別人不做的,漸漸也成了我做學問的格言。

感謝所有在上文出現過的人。因為您們成就了今天的我。
20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