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3

兩岸三地舞者薈萃牛池灣

康文署及「城市當代舞蹈團」在2011年1月28至 30日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合辦了《中國舞蹈向前看》,節目一、二各演日夜兩場共四場,是策劃人曹誠 淵挑選自他近年遊走兩岸三地觀賞過的作品。十三個作品來自香港、台北、廣州、北京、濟南、銀川、南昌、南寧和深圳。這夜的牛池灣文娛中心台上匯聚了大江南 北的舞者,可惜台下只有僅僅約四成的觀眾,實在有點兒冷清。
銀川舞者展現異域風采
筆 者最為印象深刻的是來自銀川趙建瑞的《愛疾》——「久愛成疾」的舞作。幕升起時,趙建瑞上身赤祼,下身穿著一條紅色燈籠褲,配合著憂鬱的 燈光和音樂。趙的雙手在腹前輪轉,十餘分鐘的動作幾乎也從這圈出發。趙的跳躍跌宕、往外揚的肢體、無措的表情,將那對愛的沉迷,伴隨著呼吸聲從台上散發到 台下。這散發又因趙在台上旋轉而脹大了的燈籠褲變得含蓄,那情緒慢慢地感染觀眾。到舞作的最後,台前射燈將趙的剪影放大,整個畫面不難讓筆者有孕婦的聯 想。因愛情而患之疾,在那愛情結晶的見證下,是多麼的美。趙的作品有著民族舞的味道,但又與筆者常見的中國舞或民族舞不同,同樣是圓的動作,趙所展現的卻 是鮮有豐滿的圓。演出完畢後,筆者從趙的口中得知那雙手在腹部輪轉的動作,並非要營造孕婦的感覺,而是趙認為人類的喜怒哀樂也離不開那丹田。至於,他的編 舞靈感除了現代舞及民族舞,還參考了敦煌壁畫中人物的體態,難怪筆者在其舞中感受到異域的美。
舞作中舞者的獨特性
在 十三個節目中,筆者在九月曾看過宋楠與馬詩雅的《隔》,在「多空間」「自主舞蹈創作平台2010」發表,那次是他們親自編給他們自己跳。 不過,因為宋楠身在波蘭,所以這次由另外兩位舞者陳俊瑋及周子欣,在舞台上呈現《隔》。《隔》的結構並不複雜,先是男女舞者隔著那大的旋轉玻璃的雙人舞, 之後利用玻璃反射躲在舞台左翼的結他手,而舞者不再隔著玻璃舞動。這結構既讓舞作分了虛實,亦讓觀眾對舞者與隱藏的結他手的關係有想像空間。九月首次發表 時,當玻璃旋轉過程中,已出現燈光反射,使觀眾不斷感刺眼的情況出現,而這次刺眼的情況未有太大的改善,也許在燈光設計上還需花多點心思。另 外,對比九 月,可見在雙人舞動作設計改善了,但卻因舞者的不同,使筆者還是較喜歡九月的。事實上,與宋楠身體特性(高大而柔)相似的舞者並不好找。筆者奇怪的是,何 不只找陳替代宋配合馬,而是男女舞者也作了更替。周子欣個子較嬌小,令她與陳俊瑋雙人舞時的比例未及宋與馬的相配。尤其到末段有周承托陳的舞段,視覺上予 人一種吃力的感覺。這或許說明了自編自舞的作品,交由其他舞者演出並不容易,從舞者的選擇,到舞蹈動作的調較也需要花不少功夫。
短篇的難度
除 了上述兩個作品,十三個作品還有不少具水平的作品。例如南昌徐水亮的群舞《問禪》和南寧黃純軍的《把我帶到水邊》,前者讓觀眾的心神只處 於當下,難得地靜了下來,後者則以古典音樂配上「骯髒」的主題——「糞便」,從編舞中見到黃的「鬼馬」。北京劉斌的《迷失》與廣州何其沃的《露西》也是在 探討舞蹈和劇場。前者聲稱欲藉雙人舞探討舞的可能,後者充滿實驗性,藉著舞者看似無意義的動作有了當代舞蹈劇場的色彩,這種類型是香港現代舞中少見的風 格。來自台北吳承恩的《出走》和林素蓮的《喃喃》皆是獨舞作品,《出 走》先以燈光做出界限,配合默劇動作開始了「出走之旅」,最後又回到那方格內。筆者甚 為欣賞吳以手指來出走,這樣使舞台的空間藉著對比而變大,亦使走不了的感覺放大了。在《喃喃》中可見林的現代舞技巧的基礎,重心轉移為主的動作讓觀眾感受 到那份獨處的沉重。獨處的心境固然不止沉重一種,但在短短十餘分鐘的作品,只處理一種乃正確的選擇。一來能讓那沉重醞釀出來,二來完結時又能使觀眾有著長 篇的憧憬。當然,短篇作品其中一個難度是「選擇」。濟南柳寧及王琭靖的《一個關於渴望的夢》那豎起了的雙人床佈景是不錯的設計,編舞也在動作設計上幽默又 不失深度,只可惜最後的錄像成為了錯子,既不能承接前段舞蹈,亦不見對演出有推進作用。深圳的彭宇、袁時及羅亮亮自編自跳的《蝸居》中的佈景其實可塑性很 大,若三位編舞與佈景產生化學反應,相信會增加此作的可觀性。廣州譚洪濤的《三分歸一》用上了彈性吊索、三位舞者,欲借舞蹈探討人性中的理性及感性。無疑 吊索讓舞者在高度和凌空動作有所突破,但筆者認為這吊索在舞者而言是枷鎖,在觀眾視線上是阻礙。吊索令舞者的互動其實受到了限制,而編舞沒有考慮到吊索在 視覺上的美,使舞者在畫框下半舞動時,吊索則在上半搖曳。而舞作末段將「理性」及「感性」身上的衣服脫下,讓赤裸的「人性」穿上比喻人性乃理性與感性之 合,而不是藉舞蹈動作的反動後而合,未免有點留於表面。
兩場演出十三個節目,可算是讓觀眾一睹現時華人現代舞的一些概況;演出前的工作坊及演出後 的派對,亦是舞蹈工作者在共有的文化基礎上作交流 的機會。曹誠淵在博客中稱這次節目為「第一屆」《中國舞蹈向前看》,希望它能如「廣東現代舞周」及「北京現代舞展演周」不斷成為另一個讓兩岸三地獨立舞團 及年輕舞者發佈其作品的新平台,亦讓香港愛舞之人留意到這些舞壇新勢力。
馮顯峰
原上載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上評壇 (2/3/2011)
http://www.iatc.com.hk/onlinearticle/articled667.html
Photo Credit: Jesse Clockwork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60882&id=6773989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