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5

身身相授的延續──談舞蹈劇場駐場及師徒計劃《Solo Act II》

筆者記得第一次欣賞現代舞的演出,是2010年「當代潮」黑盒劇場系列II的《“二”想天開》。後來,筆者的第一位現代舞老師,便是此作兩位編舞之一的黃靜婷。兩年後,此作的另一位編舞周佩韻,應邀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下簡稱:兆基)的舞蹈劇場駐場及師徒計劃,於本年9至11月期間駐場,帶領9月初通過甄選的15名年青人排練創作。他們有來自創意書院、全港中學及大專的學生,亦有幾位已經投身社會工作。每星期兩次,為期十個星期的工作坊,學員從身體移動與生活的關係,尋找動作與自我。然後,周將15人各自的Solo,共同發展成50分鐘的舞蹈演出《Solo Act II》,並於11月9至10日在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公演兩場。除了《“二”想天開》外,筆者曾觀賞過周近年的兩個作品:《雅歌》及《界限.街道圖》,均使筆者印象深刻,更撰下兩文。今次更有幸成為15人的其中一分子,故特撰此稿介紹這次駐場及師徒計劃。

尋覓動作、了解自我
周與15人第一次見面,便問我們認為「Solo Act II」會是怎樣。我們各自分享了大家的想法,答案多認為與獨舞、獨腳戲,等個人有關。這確是構成《Solo Act II》的基本元素,一切也從這點開始。因此,工作坊首部分也是圍繞尋找各人特有的動作,與及了解自我。了解自己動作的第一個練習,是從「走路」開始。這練習猶如達文西畫雞蛋的基本功,聽似顯淺易明,但周分享她以前每天從演藝學院走往金鐘地鐵站的一段路,便是做「走路」的練習,足足花了一年才認為掌握自己是如何「走路」。單是這分享,眾學員也深明老師的基本功是如何扎實,要了解自己,絕不可忽略日常的動作。

談到眾人的獨舞,真正的起點應是數次的10至15分鐘的即興(Improvisation)。即興過後,其他學員會藉言語及另一段即興,分享他們看到怎樣的「你」。從別人的意見出發,我們可以是發揮,亦可能否定看法,創作出各自獨舞的雛型。接著,便是如何令這雛型發展、成長,開展未呈現的可能性。除了依著周的提示:改變獨舞的節奏及高低水平,「鏡影練習」可說最為深刻。

我們永遠無法看到自己,不知自己所想呈現的獨舞,事實是否這樣。「鏡影練習」便是由別人模仿自己的獨舞,讓我們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獨舞。「鏡子」還會化成哈哈鏡,嘗試扭曲原先的動作。筆者認為後者更有效幫助跳出原有的舞動慣性。在整個模仿或學習的過程,眾人不可用言語,而周強調用整個身體感受動作,避免只限於雙目感知。

經歷過多次的發掘和探索,周與眾人單對單會面。這次單獨會面,周希望筆者以一些詞匯道出獨舞的重點。然後,周便開始酌量增刪變化,大致確立獨舞的型態。周強調筆者還是可以微調這版本。

建立人與人的群體連結
工作坊除了幫助眾人創作各自的獨舞,另外的重心便落於建立15人之間的群體連結,關鍵在於發展大家的「群體感覺」(Group Sensing)。這方面的練習從熱身開始。眾人圍圈輪流帶熱身,其他人跟隨。然後,慢慢模糊帶領者的身份,任何人也可以帶領。這個過導令跟隨者不再感覺一個人,而須要感覺整個群體。前文提及周強調,以身體而非雙目感覺,在建立「群體感覺」尤見重要。當單點感覺發展至群體感覺,方能將個別融成一個群體。

每次練習結束,眾人圍圈討論練習時的困難。練習其中一個難忘的重點是,不單止跟隨者須感覺群體,更重要是帶領者也要感覺整個群體,感覺整個群體欠缺甚麼、需要甚麼。另一方面,跟隨者亦不能純粹被動,須要「主動地被動」(actively passive),這才能隨時準備轉成群體的帶領者。

獨立與群體兼具

計劃的後半便進入排練的部分。由於15段獨舞是《Solo Act II》的基本元素,所以每人也需要學其餘14段獨舞。演後藝人談時,眾人也分享各自獨舞核心。大家的獨舞可能是表現自己的經驗、迷思、態度,亦可能是挑戰自己、發掘自己。在互學如此獨特舞段的過程時,大家親身感受、欣賞彼此的不同,嘗試放下自己的慣性,吸收別人的特色。周不時提醒大家不應單單學了他人的舞段,還需要將那些動作變成自己的動作。最後,周把15段獨舞都用上,每段選上部分,以不同的形式呈現,編成了《Solo Act II》。

舞作除了眾人的獨舞,還包括了「群體感覺」的部分,15人需要在舞台上即時跟隨帶領者的動作。排練時,周再三提醒我們集中及從容。舞蹈本身沒有對與錯,只有急於修正,才會突顯錯誤。筆者曾思疑,為何周須要大家把所有人的舞段也學一遍?尤其這次排演時間只有十星期,相當緊絀。(按:周上一個作品《界限.街道圖》花了一整年。)及後才發現互學的過程,使他人滲進了自己當中,強化了舞者間的「群體感覺」。
在一次在兆基的演前講座,周分享這次創作的背景和概念。《Solo Act II》的前身《Solo Act》,是2005年周還在演藝學院執教時,與學生一起創作十多分鐘的短篇作品。筆者的第一位現代舞老師Chloe,便是《Solo Act》的眾舞者之一。七年前的《Solo Act》集中圍繞個人及其獨特性。這次周思考「個人」是否便足夠?只有個人便沒有分享、幫助、接納、欣賞和愛。於是周藉《Solo Act II》就群體著墨,探索和表現「互學的微妙關係」。《Solo Act》會在這次創作的開首,以錄像與《Solo Act II》呼應,值得一記是這是周首次在創作中加入錄像元素。

身身相授的延續
這次的師徒計劃,有別於純粹到舞蹈中心付錢上課。十星期間除了舞蹈,還有點心糕餅、彼此的關心和分享,師與徒、徒與徒之間建立了感情。有別筆者曾參加的排演班,這次15人通過一起創作互學,從個體融成群體。

演後藝人談時,Chloe分享能跟周學習及參與她的作品,是十分幸福的。筆者希望引這次計劃其中一位舞者在Facebook群組的一段分享:

「能參與其中,我感到很幸福。這或許不能像主流社會所喜愛的舞蹈一樣有刺激五官的能力,但我相信它可以讓看的人會心微笑,因我們也用心的跳舞,當中沒有比較、執著、自私,有的是互相鼓勵、支持、欣賞,舞蹈把我們凝聚在一起,打破了我們之間的隔膜,再以我們群體的力量去感動自己以及看的人。我相信,人與人的關係是可以很親密的,生活可以很快樂的,生命可以很美麗的。有這個機會,我感恩,同時也祝願有更多的人 ,不管他/她是跳的還是看的,也可在舞蹈之中找到幸福、快樂。」

《Solo Act II》後,15位舞者十星期建立的關係,並未有隨幕垂而淡下。彼此還會在群組裡分享近況及舞蹈相關的各種資訊,相約一起看舞蹈演出。若要檢討這次計劃的不足,便是時間緊絀。創作和排演之外,並沒有時間訓練舞者們的技巧。始終現代舞是身心並重的舞蹈形式,紥實的舞蹈技巧才能支撐創作的意念。大家也了解的這點,於是演出後也相約,一起報周的舞團--「新約舞流」,專為年青舞者所辦的技巧班。


青澀技,赤子心,望十週的身身相授得以延續下去。

文:馮顯峰

原刊香港:《舞蹈手扎》(Dance Journal/HK) 十四輯,第六期 (Dec 2012)

2013-01-01

久違的氣味


2012,是要好好記下的一年。可惜,文債未償,容後再記。
2013年的起點,是與妳在平凡的地方叫聲:「新年快樂」。

回到火車站月台,清風迎面而來,與一家四口金髮家庭擦身而過;
冰涼的溫度,熟悉的氣味隨風送上,是久違了德國氣味;
列車漸漸遠去的轟隆聲,體內啤酒的酒精也慢慢退卻。

抬頭又是滿佈繁星的夜空,相機拍下的還是漆黑的照片;
踏著的還是這雙黑鞋,只是殘舊了。
走到仲門,又遇上那一家四口。

女:Happy New Year.
我:Happy New Year. (想了片刻)Are you from Deutschland?
母:Yes.
我:Alles Gute!!

這年的開始,美極了!願大家的2013,也是很美的。

2013.1.1 大學圖書館LG完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