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3

言之、駁之

不知是否因前半生皆與數學為摯友,得了「求真癖」。凡知識也相信有一真,求得它才能心息。而我確信的「求真之道」,乃通過以言陳述己之見,別人駁之,思之,再言之,再駁之,最後將會於真理停下來。
在 柏拉圖對話錄《Apology》中,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正是通過Dialectic從而找出真理。因為在辯證的過程中,彼此對該問題的偏見在能逐漸去除。 就好像一顆夜明珠被泥土包著,通過把那些泥土一層一層的剝下,那顆夜明珠才能得以光茫四射。另外,除了真理能被彰顯出來,同時通過辯證過程,你將能擴闊自 己的目光--「借別人的眼睛,看得更多」。
進了大學,毅然嘗試參加辯論隊,為的便是希望達到探求真理。可能辯論隊始終和勝負掛上了鈎,不得不找自己有利的立場,避免自己的弱項,同時加上言語的技巧,務求於數十分鐘內立自己於不敗,繼而動搖他人的立場。此舉實在如同古希的Sophist,實非吾所追求的活動與行為。
不過辯論隊嘗且有勝負的左右,何解在沒有此作用下的導修課,人們亦不能盡抒己見,哪管它是多微小的論點,多無奚之談?若不言說出來,又怎能察覺其不足呢?
在暑假時,有幸參加康廷開的康德讀書組,期間討論著一個又一個的不明白,從白天到黑夜,那知性的追求,實在令人振奮不已。當初余毅然轉系,其中一原因正是冀盼著與一眾朋友滔滔不絕地討論問題。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鄭先生曾說當年和同窗在導修課後,都會到飯堂繼續未完的下半場,然後談至日落西山,有時更途中因意見不合而散。聽到此景,實在是何等令人響往的 生活啊!也許,這也不能盡怪現時各位同窗,始終現時該死的大學將教學週一縮再縮,令我們也要和時間競賽,那有時間及閒情逸致來一番辯論呢?
有見及此,吾決定利用網絡世界建立一平台--「哲棧」,希望能呈現吾欲見的爾言我駁之象。
記 得當年看向世界出發,見到東印度的和尚們每天都在辯經,實在羨慕。甚至有一衝動出家當和尚,為的只是辯經的環節。未知此情此景有否可能跳出電視箱,落入吾 的生命中呢?又但願他日被師長問及,「今屆哲學系的同學最近所討論的是哪門學問?是社會關懷嗎?」我不至語窒......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哲棧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20808847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