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9

隨想不能太隨便



香港舞蹈團成為「遊藝亞洲」中的唯一香港舞蹈演出團體,選取了吳冠中大師《拋了年華》、《百衲衣》、《紅影》、《糧倉》、《補網》、《雙燕》、《海風》及《瀑布》八幅作品,對之進行隨想創作了《〈雙燕〉——吳冠中名畫隨想》,是他繼《清明上河圖》後又一以畫入舞之作。

「美得幾乎不可破」
正如零九年香港舞蹈團的上演的《帝女花》,吳冠中的作品同樣是經典,美得幾乎不可破。當年鄧樹榮和邢亮面對經典,所作的並非將之再現,而是重新賦予經典另一種可能。這次一梁國城選了八幅吳氏的作品,對之進行隨想。當中有的是再現的,有的是重新演繹。然而,面對美得幾乎不可破的經典,再現之並非一妙著。

在〈拋了年華──回歸〉及〈補網──未來〉中,梁國城利用了大型白色佈景,再將錄像投映於佈景上,以再現吳先生在畫布上的筆跡。錄像縱然是動態,但這與畫布上水墨的勢是截然不同的。若曾到過藝術館看過吳先生的真跡,便會發覺水墨的勢是有生命的,今以錄像投映在生硬的佈景中卻是死的。對於勢的處理處理,〈海風──孤獨〉一幕以風吹黑紙則更為恰當。
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紅影──紅黑〉和〈海風──孤獨〉二幕,這兩幕能看出梁重新演繹經典功力。在吳的畫《紅黑》中, 紅色的落日沒於黑色當中,而梁的舞中,紅衣舞者反而成了主動。這幕一個流動的紅色圓點投映在舞台地面,宛如由紅衣舞者的影子、能量,投映與紅衣舞者二合為一。這幕末段加入了群舞,豐富了視覺畫面。同樣是紅色的舞者們是連綿不斷的一體,在空間以直線、走圓移動。紅衣舞者最後淹沒在群舞舞者的紅色之中。但若將視線從聚焦台中紅色,拉遠至整個舞台,畫面又回到吳先生的畫作:黑中的一點紅。紅色充滿象徵意義,到底是指紅色的文革年代,抑或是一顆赤子之心呢?

《海風》一畫是繁紊的大筆黑色,筆者本未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海風──孤獨〉一幕,飾演作畫人的劉迎宏,無懼地面對著黑衣舞者們的群舞,及迎面吹來黑紙。作畫人千山我獨行的情懷,就恍似對照著吳冠中獨立的風骨。

隨想不能太隨便
縱然舞作畫面有視覺的美感,加上梁重新演繹的用心,但是作為香港獲得政府大額資助的專業舞蹈團,則應該本著專業的態度。可惜,筆者看著這隨想,卻感覺了一些對細節不周道的處理。首先,這次的音樂邀得「香港純弦」現場演奏,梁在下半場的其中兩幕安排提琴手在台上拉奏,但卻看不到這安排的必要。看到的舞者與提琴手各自舞動,各自拉奏,而沒有身體運動上的交流。

這次梁用了不少的投映,而〈紅影──紅黑〉中投在地上的紅影更是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梁卻忽略了大劇院坐在不同位置的觀眾。筆者坐在較高的樓座時,便看到了投映在舞中起的作用,但另一場坐在較低的堂座時,卻完全看不到投映,看到的便只是男女舞者雙人舞,實在失色許多。談到使用投映,可參考雲門舞集的《屋漏痕》,舞台是斜的。那麼不同高度的觀眾,也能看到投映的效果。

至於點題的一幕〈雙燕──苦戀〉,本來很平靜的一幅畫,梁在那幕加入了大型佈景的移動。佈景移動的聲音,破壞了前段雙燕雙人舞的平靜。難道梁是想借此反映現時舊樓拆遷的議題嗎?從事藝術創作,除了要對藝術媒介的掌握,還需要專業的態度,對作品的細節做到一絲不苟。

馮顯峰

本文為香港舞蹈聯盟及IATC(HK)合辦的「看舞‧析舞‧論舞」舞評寫作進階計劃2011之習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