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5

走出洞穴--序

多年沒有離開香港,這次一趟歐遊,不其然讓余憶起第二學期所讀柏拉圖Πολιτεία第七卷的洞穴例子。這一個洞穴的比喻,很多部分實在足以反映自己一個 月的經歷。在山洞中的人一出生都有鎖鏈束縛住,只能看到壁上陰影,並誤以為那些就是真實,而且人皆如是。不知為何,有一人被解除鎖鏈,走出洞外。第一次看 到實物時,亦不知為何物。接觸火光會感到眼花撩亂,且欲轉向陰影。被迫步離洞穴,其過程是痛苦。首次暴露於陽光低下時,先是全看不見,漸漸看到陰影,繼而 是倒影,再者是實物,星晨,再後是日月星晨。習慣後,便不感痛苦,明白何為真相,知道太陽主宰一年四季及可見的一切。明白真相的人會暗自慶幸,同時替其他 人難過。即使在洞中能分辨陰影及其規律者能得獎賞榮譽,但曾到洞外之人亦不會再熱衷於此。明白真相的人寧願在洞外吃苦,亦不願回到洞中從前的生活。如果要 回到洞中,即使較短,同樣要經歷適應過程。即使明白真相的人欲將真相告知其他人,其他人亦不會相信。如果嘗試解放其他人,其他人倒是欲殺之而後快。


走出山洞時,縱沒抗拒走出,甚至帶著興奮的心情,但接觸「火光」的一刻確有意轉向「陰影」。這「火光」及「陰影」便是歐洲和中國的文化。眼見的全是不熟識 的文字;耳聽的全是不熟識的語言。頓時真的想找些中文看一看,撫平心中的不安。另外又忍受不到法國人的散慢。幸好,這個習慣的過程不算太長,並且習慣過 後,反而明白到歐洲人的生活節奏才是真正的生活應有的節奏。這個速度才可真正的享受生活。正因著這節奏,人們會做各式奇式的事:寫生、奏樂、甚至是吃一頓 飯,享受做這些事。不單是人身心上的習慣,就連附近的事物也明顯比香港的更美好。清新的空氣、蔚藍的天際、古典的建築。在此地,人不但享受生活,同時亦享 受身邊的一切,自然、文化也被珍而重之。在歐洲逗了短短一個月,便已經愛上此地,那已住了將近廿載的城市,已被比下去。遙遠的東方,有一片土地,有的是為 錢而犠牲的文化,為錢而被損的自然。即使歐洲物價高昂,每餐可能只能吃三文治、法國長包;而在香港能有山殄海味,溫熱的食物。可惜,沒有美景在前,沒有時 間慢慢享受,那只會是暴殄天物;比較下我寧要前者,在美景中吃苦。就正如出了洞穴的人,寧在洞外吃苦,亦不願回到洞中從前的生活。

可惜,歲月不留人,要走的還是要走的。我還是要乘著已安排的鐵鳥返回洞穴。著陸一刻,天灰,心更灰;天下雨,我落淚,落下不捨之淚。返回洞穴後,要重新適 應那急促的節奏並不難,只是不願。回到這片文化沙漠,見到的不再是一座座紅屋頂小屋,而是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活在高樓下,更見人的渺小;吸入廢氣 時,更覺透不過氣。佛家有語:「人生是苦的」,生活還是要過。現在可做的,便是將這一個月來所見所聞告訴未曾出過洞穴的人,幸好他們不會將吾殺之而後快。
活出自己的座右銘:站在巨人看世界,藉著別人眼睛看更多。

二零零九年七月十四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