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30

港大哲學系旁聽感言

在學期之前,已打算往港大旁聽一門「康德的批判哲學(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下簡稱:康德)及「心靈哲學概論(Introductory Philosophy: The Human Mind)」(下簡稱:心靈哲學)。縱然有數位學長及同窗均先後建議吾省下往港大旁聽的時間自己看文章,學得將會更多或更符合效益;但是經過一個星期的旁聽,我便堅定了意志,將會於未來一學期持續往港大旁聽。因為在那裡學到的,並非中文大學哲學系或自己看書所能得到的。

一月十二日,上畢關先生的哲學學概論課後便趕往了薄扶林的香港大學。這天上的是康德,上課地點是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本部大樓M151課室,講者為Gray Kochhar-Lindgren。 由於是第一節課,所以也以簡介為主。首先講者要求每位同學說出自己的名字、本科及一條己所探求的問題。在這環節中,得知在座的不單是哲學主修生,還有其他 本科的;不單是本科生,還有碩士生及博士生。這實在是令人意外的。從大家問的問題中,便發現在課室裡眾人的多元性。這好像要告訴我在未來的三個月,將會受 著多元思想的衝擊。

在這課完結前,Gray叫眾人取一紙,然後給了我們這樣的指示:

“Write down what you are doing.”

這突然的指示令我反應不來,回過神來便開始寫以下的字句:

“I am now in a classroom which I don’t familiar with.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around me, none of them are known to me. I am asked to write something. I am thinking, ‘What am I doing?’ Writing, writing and writing……”

下課鐘響了,Gray便叫我們回去想:

“What make it possible for you to do what you have just done?”

就是這樣,不知發生甚麼事便下了課。

一 月十四日,今天是第二次到港大旁聽。首先是心靈哲學。旁聽這課是基於自己經過上學期的西方哲學史,加上正在信仰路上尋覓當中。心靈哲學確是我有興趣的。課 堂與中文大學哲學系的不同,可謂交流的機會更多。吾相信一是因為學生當中有外國的交流生,而他們的確誘發了課上的討論氣氛。始終交流是雙向的,學生的主動 性是重要的;二是因為課程內容似乎不像中大那麼多,其利便是便課節上多了空間作交流。對比之下,當見到講者在追趕進度,無疑構成發問等於阻礙進度的心理壓 力。

上了近兩小時課便是吾的吃飯時間。午餐過後,尚有一小時才上康德,於是便到了本部大樓二樓的陸佑堂看臺翻著厚甸甸的一批,為待會兒的康德備備課。其實在這後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古跡中上課、看書確是頗享受的,甚至令作者回想去年在歐洲上課的日子。

下午三時,又是M151課室,這天是正式的上課了。Gray承接上課留下的問題,藉大家分享星期二所寫的,帶出一些可供思考的問題。若要作比較,講者的風格可說是近似亞輝導修課的風格。我相信不少同窗都有類似感受,就是一間課留下最深印象的往往都是導修課學回來的。因此之故,Gray的教學風格也是中大教授中少有的。另外,由於課上所用的譯本是Norman Kemp Smith,而我手中的是Werner S. Pluhar,所以在不同的譯法中已能找到衝擊點。縱然關先生提醒不要執著英文的譯法,而更應返回德文原本,但從不同中產生思維上的火花是無容置疑的。

最 後稍作總結,並從中帶出用英語教學的利處。縱然港大哲學系教授的學術水平可能低於中大哲學系,但是港大仍有其獨特之長處,便是以英語教學。因著這原因,教 授的骨幹並不單是以中港台學者為骨幹,而外地教授也佔一定程度的比例;學生方面,會多一些交流生可以共同上課。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這種多元文化下所造成的 衝擊對學術的發展是有莫大的裨益。除此之外,不竟英語還是國際學術界所慣用的語言,就如潘國靈所言,以英語撰寫的學術文章加的分是些多點的。英語的教學環 境自然而然是改善己之英語水平(由其是聽說兩方面)的良機。當然筆者並不否認中文教學有其好處,只是不免失去了英語教學的利而已。折衷的方法,唯有多花兩 個半小時穿梭兩所學府吧!

2010.1.16起筆構思
2010.1.29
完稿

-----------------------------

: "港大哲學系教授的學術水平可能低於中大哲學系" - 因吾只旁聽兩課, weak induction, 故君莫以此作準.
後記: HKU東閘興漢道有間影印舖, 影印$0.1一頁而已

Course web:
http://sites.google.com/site/thehumanmind1/home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kanthku